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中的目標,就會過得累。把精明當作人生的座標,同樣會過得很累。有時侯,人是需要糊塗點的。
精明吃虧
那些太過於精明的人的確過得非常累。他們時刻都算計著別人,想著占別人的便宜,肯定會產生相應的心理。與此同時,別人也有很可能在算計他,也有可能要侵佔他的利益,所以,他必須做到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地過日子。對於別人很隨意所說的一句話,幹的一件事,也許什麼目的也沒有,但過於精明者就會在心裏受到刺激。晚上回到家裏,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謀劃,使自己吃虧。如此,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顯得不誠實,不大方,甚至很造作。在生活當中碰到的許多精明者,性情都不是很開朗,為人都相當虛假,神經十分容易過敏。
宋朝的李士衡在館閣任職,有一次出使高麗,一名武將擔任副使。高麗方面贈送了禮品財物,李土衡並不在意,只是把它交給副使管理。
在回去的路上,船底出現隙縫漏水,副使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放上自己的東西以免弄潮。船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湧,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張,就急急地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一半,風浪子息,航船穩定了。過後檢點一下,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對於李衡所得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也只是受了點潮罷了。精明的副使在精明過後吃了次大虧。可見,人生不可太過精明。
生活畢竟是生活,總需要溫情和睦,所以就沒有必要過於斤斤計較、精打細算、還不如隨遇而安的好。過於精明,處處顯得精明,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會玩這一套,就會顯得失當。這樣的人很難與別人搞好人際關係,他很難討人喜歡,即便他在物質上比他人多享受一些,然而在精神上面所付出的代價則一定會更大一些。
一個人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單靠東撈一點,西占一點,靠算計人是徒勞的。要想日子過得輕鬆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大家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讓彼此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好。人在生活當中,大多數並非真的糊塗過日子,而是不想為過於精明所累。一個聰明人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困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中無法自拔。
糊塗的學問
在古代歷史上,鄭板橋可稱得上是一個名人。他緣何而出名,因由不外乎是:是頗具文采,「詩、書、畫三絕」,尤其擅長畫竹,以高風亮節而著稱,是「揚州八怪之一;二是為官清廉,勤政為民。他出生於清代康乾年間,在四十二歲的時候考中進士,當了十二年的縣令,在任勤政為民,因為民請賑得罪上司,看破官場,帶著悲憤而辭職還鄉,以賣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後來以窮愁潦倒而告終。鄭板橋當了多年的知縣卻仍然窮困潦倒,足能見其為官之清廉;三是言人所不能言,說了一句至今還叫人解讀不透的名言:「難得糊塗。」對於鄭板橋的為人為官之事,一般人知之不多,而「難得糊塗」四字卻廣為流傳,知者甚多。在某種意義上說,鄭板橋之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借此名言。
此言何解,可謂之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一句反話,是鄭板橋因為做人為官做事太過於認真吃了虧,故而發此牢騷。有人說,鄭板橋是在倡導糊塗,認為做人做官做事不要太認真,要有幾份糊塗,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意。有人說,這是鄭板橋自詡聰明的一句俏皮話,意即太聰明了,想要糊塗都很難。到底哪種說法符合本意,因鄭公已作古,已無法弄清,縱然在世,他八成會笑而不答,或顧左右而言他。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糊塗是一個貶義詞,糊塗並非是好事。即便是一種貶義,又非好事,何言難得?鄭板橋是個神志清醒、思維正常的人,為何會出此言?想必一定有其自身的道理。用康熙皇帝點評重臣李光第的話來做引子就很有可能有助於我們解讀此言。康熙說:「李光第呀!該糊塗時你不糊塗,不該糊塗時你一塌糊塗!」這是在李光第狀告太子和宰相任用親信心懷不軌未被採信,反被打入大牢,而後來康熙再次起用李光第之時對他說的。康熙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頂尖的一位帝王,禦人禦事之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其言人木三分。由此可見,糊塗作為一般狀態不一定就是件好事情,然而對於做人做官做事有時倒是需要的。
糊塗處世是一種精神狀態,同時還是一種思想狀態,對於糊塗也有真與假的分別。真糊塗是在對事物的認知上出現了錯誤,從而導致行為上的錯誤,致使自己表現出了糊塗。假糊塗是在對事物的認知上沒有出現錯誤,而在行為上引入了策略性與靈活性,功利性與權宜性,表現為裝糊塗。假糊塗有時表現的是一種寬容和大度、聰明和智慧,是對真理相對性和人性弱點的科學認同,是大智若愚,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有時表現出的是一種自私和奸詐,遷就和無奈,是人性弱點的自然表現,是明哲保身,是老好人。可見,糊塗大有學問,這學問盡在一個「該」字之中,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應該糊塗,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不應該糊塗。
為人處世糊塗點好
為人處世,是精明一點好還是糊塗一點好呢?不同類型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處世態度。不過,在實際生活當中,精明是多數人所努力追求的,而糊塗是多數人所力圖避免的。但是,只想避免不見得就一定能夠避免得了,所以到最後就經常會出現「弄巧成拙」的尷尬局面。既然弄巧反而成拙,那還不如當初索性適當地做得糊塗一些。
古代有「宰相肚裏能撐船」這樣一句話。當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就必須要有如海一般的肚量。包容實際上就是「糊塗」的本質含義,與泥水而塗在一起之,因而稱之為「糊塗」。
說起古代的糊塗宰相,人們最容易想起來的,要數西漢的丙吉了。路邊有人鬥毆死傷,他不管;碰到一頭牛在喘息,他卻偏要去問一問。屬下認為他可能犯糊塗了,提醒他:「您這樣做不是貴畜而賤人嗎?」丙吉回答道:「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
很容易看得出,丙吉在表面上看起來是糊塗一些,而實際上卻並不糊塗,他只在做「糊塗文章」而已。
漢宣帝是武帝的曾孫子,太子劉據的孫子,小的時候因受劉據巫蠱案的牽連,而被關在長安監獄裏。丙吉正好負責審理這個案子,知道有隱情,對皇曾孫特別的用心照顧,派了幾名女犯人專門哺育他。漢武帝聽方士說,長安監獄裏有天子氣,於是他下令把監獄裏的犯人都處死,當然也包括皇曾孫。使者們在夜間就到了監獄,被丙吉擋在門外。他說,無辜的人尚且不應該被殺,何況皇曾孫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沒有辦法,回去向武帝復命。武帝此時已冷靜許多,聽說是丙吉阻攔,也就不再追究了,還下令大赦天下。
宣帝即位後,不知道丙吉曾經保全過自己的性命,而丙吉也從來就沒有說出過,後來有一個宮女把這事講了出去,宣帝這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歷史上評價丙吉,說他「為人深厚,不伐善」,也就是甘當「無名英雄」,而不炫耀自身所取得的功勞。
丙吉可謂糊塗得「精明」。他是憑藉自身的努力,當上宰相的。他沒有必要再向宣帝「邀寵」。即便是宣帝知道了此事,丙吉會得到更大的榮耀嗎?恐怕未必,在皇宮裏,勾心鬥角已成自然,樹越大風就會越來,這是精明人都知道的規律。由此可見丙吉的糊塗,實為上策。
做一個「糊塗」人
古代歷史上有兩句有名的成語,一個叫「蕭規曹隨」,一個叫「房謀杜斷」。「蕭規曹隨」說的是西漢宰相蕭何、曹參,蕭何制定規章,曹參後來遵行不改;「房謀杜斷」所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多謀,而杜如晦善斷。中國的盛世稱漢唐,而漢唐的名相首推這四位,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賢明的宰相,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而那位曹參曹相國,就是一位典型的糊塗賢相。
曹參本來是沛縣裏的一名小吏,跟隨著劉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是一位十份勇猛的將士。曹參與蕭何本來關係很好,在等到蕭何當上了相國之後,兩人又產生了隔閡。可是蕭何臨死,偏偏推薦曹參接替相國;而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馬上就叫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一定要當相國了。
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參當了相國,找了一些老實厚道的人當下屬,把原來那些精明幹練之徒全趕走,然後就什麼也不幹了,「日夜飲醇酒」。別的大臣看他太不務正業了,想勸他,他不等開口,就強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個不亦樂乎,什麼也說不出來了。惠帝看他這副樣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參是高帝時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說他。就把他的兒子找來,讓他回去問父親:「高帝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還年輕,您當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輔佐呢?」
兒子回去問曹參,曹參把兒子打了二百鞭子,發怒說:「國家大事沒你說話的份兒!」惠帝沒有辦法,只好說,是我讓問的。曹參這才免冠謝過,問惠帝道:「陸下自己覺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說:「哪裏敢比呢?」又問:「那麼,您看我比蕭何怎麼樣?」惠帝說:「您似乎一點也比不上。」
曹參在這時便說道:「陸下之言是也。況且先帝已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陸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參就這樣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頌道:「蕭何為相,順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當宰相的,只知道日飲醇酒,不理政務,不能不說是一種糊塗;知道自己本來這是塊糊塗料,索性於糊塗之中而求大治。又不能不說是一種過人的智慧。
假使這位曹相國偏不服氣,一定要改弦易轍,做出點屬於自己的政績,那麼又會如何呢?恐怕大漢朝難免就會亂成一團麻了。
人生在世,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後,再對交往對象的定位作出一個準確的判斷。精明過人的楊修,對自己的定位發生了嚴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擋曹操的光芒,因而註定了難有善終。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強勢,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卻因破壞了群體的平衡而遭來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則在群體中處處體現出弱勢,得到群體的同情和幫助。
世間萬物,時也好,運也好,勢也好,都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不斷轉換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業業,苦心算計,患得患失。回頭一看,自己已經付出了那麼多,還不如常人所獲得的,於是哀歎命運不濟,天道不公,豈不知「塞翁失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得失,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mahada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