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謀私利,加上他膽大心細,自信誠實,很快從一個小夥計一躍而成爲阜康錢莊的老闆,再躍而成爲徽商巨頭。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打杭州時,胡雪岩從上海、寧波購運軍火、糧食接濟清軍,獲得曾國藩的信賴,被委任爲總管,主持浙江全省的錢糧、軍餉,使阜康錢莊大獲其利,也由此走上官商之路。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籌設胡慶餘堂雪記國藥號;光緒二年(1876年)他在杭州湧金門外購置土地十餘畝建成中藥廠。此後,胡雪岩自己又親書“戒欺”和“真不二價”字匾告誡職工:“藥性關係性命,尤爲萬不可欺”,要求“採辦務真,修制務精”。胡慶餘堂藥號所用藥材,均直接向主産地採購,並自設養鹿場,成爲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置中成藥的國藥號。
胡慶餘堂藥號的職工,一般都不願意離開企業,要做到去世爲止。這與胡雪岩關心重視職工,特別是老年職工生活有關係。胡雪岩在店內設置了陽俸和陰俸,陽俸指的是對那些對胡慶餘堂有貢獻的、因年老體衰或生病無法工作的職工,照樣發給原薪,直到去世爲止。
陰俸是這些職工死後,還可以讓其家屬按照其工齡長短來領取生活補助費。如有十年工齡,可以發陰俸五年,每年按本人薪俸的百分之五十發給。工齡越長,發放的陰俸就越多。這有點類似於我國現在實施的退休和遺屬補助制度。但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裏,胡雪岩就已經這樣去做了,的確是一種創舉。由於實行了這種陰俸和陽俸制度,胡慶余堂的職工解除了後顧之憂,工作安心,埋頭苦幹,大大促進了胡慶餘堂經濟效益的提高。
中國古時各家商埠門前,都要掛一塊青龍招牌,牌上刻寫廣告語,如酒店挂“太白遺風”、診所則挂“妙手回春”等等,其實這也是一種商業文化。胡慶餘堂在中藥飲片和丸散櫃檯兩側懸挂的青龍招牌上,寫著“飲和食德”和“俾壽而康”。從字面上解釋是,飲食有規律,做人有道德,就可以使人健康長壽,有普濟蒼生、積德行善的意思。但是後來有人考證後得出這樣的解釋:胡雪岩用這幅對聯還有更深遠的含義,對聯裏的“和”是指“許廣和”,“德”是指“葉種德”,這兩家藥店都是當時杭州最大最老的,胡雪岩創辦胡慶餘堂,就是想要壓倒和吃掉這兩家的業務,可謂是老謀深算。此說雖然沒有事實依據,卻也可見胡雪岩對市場的強烈競爭意識了。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